包子铺“逆袭”背后有套社区治理方案 上海两个案例入选《上海手册》向全球推介 2025-10-27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戚颖璞
位于上海东明路街道的小吃店“笼铭轩”,最近忙着扩店。不久前,它遭遇涨租危机,差点关门,无奈从主街搬到了房租仅为原来四分之一的冷清支马路上。谁料一个月内就开始盈利,成为三林包子界顶流,不仅是老外、高校学生的必吃榜单,连知名外企总裁也被圈粉。
“笼铭轩”的逆袭看似是意外,其实有迹可循。店主长期热心于社区公益,困境中,街道社会组织里的一群年轻人主动伸出援手,用“元宇宙”技术帮店主在网络上推流,促成社区、社会组织和商户三方互助共生的正向循环。
在昨天召开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5年度报告》发布。今年《上海手册》聚焦“以人为本,智慧城市”,收录的21个重点案例中有8个中国案例入围。
东明路街道凭借数字技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工程一同入选仅有的两个上海案例。
数字社区治理
上海东明路街道曾是居民眼中的“资源洼地”。不仅住宅多、企业少,而且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早出晚归,很少在社区消费和活动。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提高年轻人在社区的参与度。”浦东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说。这家由东明路街道孵化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多为在地居民,都有商业公司、大厂工作背景。曾任职阿里的刘璟和团队想到,不如转战虚拟空间开展社区治理,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数字技术,撬动社区事务参与热情。
首先是做了一个手机应用。刘璟团队推出了一款社区专属小程序,把散落在辖区里的各类商户优惠券、特色活动和服务亮点整合起来,统一推送给居民。
不少商户通过小程序获得了曝光机会,生意有了起色,社区里商户之间的联动也越来越紧密。“笼铭轩”同样是获益者,借助小程序带来的网络流量,弥补了店铺所处地段人气不足的缺憾。
为了打动年轻群体,刘璟又找到附近的上海纽约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出AR口述史系统。这套系统把社区过往的历史转化成可交互的数字叙事,年轻人用手机操作时,能在趣味互动中了解社区故事,小程序的参与度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同时,团队搭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城市“空投”电子优惠券系统:以街区发展中心为圆心设定虚拟地理围栏,只要居民的手机GPS信号进入这个范围,并且打开了社区小程序,后台就会自动触发优惠券发放机制,把数字福利精准“空投”到居民手中。
靠着有趣的功能和实在的福利,小程序在社区里像“滚雪球”一样成长起来,如今每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万人次,还和支付宝合作推出了联名活动。这套数字社区治理模式已经从最初的东明路街道,推广到了上海7个辖区的16个街镇。
地铁智慧维保
相比社区优化,上海地铁探索使用数字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效率,让运维人员从被动应对和繁杂巡检中解放出来,提升乘客出行安全性与列车准点率。
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89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坦言,由于客流快速增长,地铁需要高密度运营、长周期维护,但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判断与分散式管理的运维模式已难以应对,暴露出响应滞后、资源效率不高、安全隐患预判不足等问题。
目前,上海地铁引入了全新的智慧维保模式,让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入业务,转向“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施策”的主动模式。
“智慧维保”项目是全国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完整的数字化转型。以地铁列车的触电网检修为例,列车上方的架空线巡检,以往整个巡检周期在15天至30天,基本上都要靠人工来完成。用了感知系统后,整个检修频次可以提高300倍,几乎一天就能看几次,响应和处置效率也能提高20多倍。
如今,设备故障平均处置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效率提升近70%,极大减少了运营干扰;设备利用率由65%提高至82%,优化了资源配置;最直接的表现是乘客体验的改善:因故障导致的乘客平均滞留时间从25分钟大幅减少至8分钟,推动乘客满意度从85%上升至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