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 普陀区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2025-10-27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周楠

  10月26日,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活动在上海市普陀区举行,聚焦“沿沪宁城市间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的主题,共话创新、共商合作,既是响应世界城市日“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主题,更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

  今年2月以来,普陀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努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当天,发布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批聚焦前沿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技术经理人联盟以及首批2.3亿元的“沿沪宁城市技术需求联合发榜”也同步发布。这是沿沪宁协同创新从蓝图走向实践、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推进的关键一步。

  记者了解到,首批发布的创新联合体,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体现。这些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致力于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共同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

  比如,普陀区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重要节点,推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联合体。“聚烯烃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体”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企业,共同攻坚高端聚烯烃“卡脖子”技术,保障我国聚烯烃产业链安全与韧性。“菲数中国创新联合体”则依托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面向沿沪宁区域打造“数学+AI”的创新平台。

  南京的“长三角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研究创新联合体”汇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聚焦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研发,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开发抗耐药感染防治创新药。苏州的“大尺寸无银电池全链技术及装备创新联合体”联合同济大学等机构,致力于攻克大尺寸电池片高速高精度作业控制技术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光伏产业技术升级。

  正式发布的“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集成六大核心功能:政策信息发布、科创资源共享、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成果展示,实现创新要素的“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推动沿沪宁城市技术方与需求方有效链接、便捷可及。

  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靳文娟介绍,该平台试运行三个月以来,已累计征集有效需求553条,涵盖技术对接与融资等多方面。其中包括,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平台,共同承接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风光火储蓄运”一体化项目。截至目前,首批已有30个项目成功揭榜并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过1600万元。

  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首批则汇聚来自沿沪宁各个城市的74名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红娘”深入一线,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普陀区将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开展专业培训,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同步举办,吸引沿沪宁及周边地区50余家企业、1000余人次参与。当天,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达成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估值达800余万元,成为交易会首单。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告诉记者:“这次技术成果转让,是基于我们近几年在机器人共性技术领域的研发积累,合作的这家企业正计划向机器人行业拓展。”

  此外,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正式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贷”,面向多领域,首期精准锚定“数智健康”产业赛道,为沿沪宁企业提供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全流程的定制化金融支持。

  当天,沿沪宁八市一区及合肥、马鞍山、滁州三个协同创新观察员城市,共同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推动城市合作、产业创新的协同路、创新路进一步延伸。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出席活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