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横
媒体厦大
新闻纵横
在人工智能专业扩招的热潮之下,如何提升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连续刊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文章,引发笔者共鸣。顺应产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更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人工智能人才自主培养,无疑是推动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我国自2017年起就积极布局人工智...
2025-10-22
在浩瀚太空中,有一颗名为“海丝一号”的卫星,它由厦门大学携手天仪研究院、中国电科38所等单位联合研制,体重仅185公斤,却拥有一双能“穿云透雾”的“慧眼”,是国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无论是深夜还是恶劣天气,它都能持续不断地对地面情况进行高清“拍照”,成为洞察万里海天、守护蓝色国土的“太空慧眼”。■“轻小”身躯:一体化设计打破“重量枷锁”在“海丝一号”之前,已发射的适用于海洋观测的...
2025-10-20
10月23日,“末次资料与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搜集”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魏欣,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苗京平,福建省社科联机关党委书记陈文章,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张荣、魏欣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主持开幕式。“末次资料”是由日本人末次政太郎搜集与整理的有关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
2025-10-24
10月18日,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周”开幕式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在厦门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原副主任、福建省文联原主席、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帆,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逸群,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文艺报》副总编辑...
2025-10-22
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创新引擎”的核心功能,发挥德旺图书馆作为中国数学会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由翔安校区管委会主办,图书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共同承办的“书香致远,阅海知行”科普活动月圆满落幕。活动历时一个月,于10月16日落下帷幕,围绕海洋...
2025-10-22
10月16日下午,集友银行副董事长、行政总裁、境内机构党委书记徐俊一行来访我校。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会见来宾,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智勇参加会见。张荣对集友银行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集友银行作为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侨资银行,与厦门大学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双方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厚情谊,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期待双方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多维度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在港...
2025-10-21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消费帮扶金秋”行动工作要求,10月17日,在第12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学校在三家村学生活动广场举行2025年精准帮扶特色产品展销会暨宁夏“六特”农产品进高校推介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福建办事处主任郭吉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智勇等出席展销会启动仪式。李智勇对到场嘉宾和参展企业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消费帮扶的学校各单位和师生员工表示衷...
2025-10-20
10月16日,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夜视”)党委书记、董事长姬荣斌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会见来宾。张荣对姬荣斌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厦门大学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北方夜视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业优势明显。他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光电信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加强交流,共...
2025-10-18
媒体厦大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学院楼内,一台台基于先进电源、负载构成的小型微电网系统悄然运转。没有隆隆作响的机房,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缆,整个实验室的供电系统正通过一套精密的“智慧大脑”实现无缝协同。这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郑志锋教授团队与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先进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运行一年来,这座以智能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能源方舟”,以多项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分布式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与效率。储能技术集成设施创新平台。...
2025-09-26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1944年10月26日,《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不久前,这封珍藏了80余年的家书被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黄的信纸,工整的字迹,这封信在徐光耀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走进大学校园,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这些汇聚“宝藏”的场馆既是时代的见证、...
2025-09-25
黄本立 厦门大学供图光谱分析这项被誉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慧眼”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百年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怀揣赤子之心,以前瞻视野和无畏勇气,从零起步,开拓进取,带领中国学者在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原子光谱分析的科研沃土。9月21日,在黄本立百年诞辰之际,回望其波澜壮阔的科研人生,让人由衷感佩。战火中颠沛流离地求学、未及毕业便北上投身建设、...
2025-09-22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脑机接口系统中,连接电子设备和大脑的电极,是采集脑电信号的核心部件。当前,传统柔性电极在植入大脑后,一般是在固定位置采集有限信号,无法动态调节。...
2025-09-18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有着“国鱼”的美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4年该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何以能占到中国的八成?种业创新是一把“金钥匙”。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壮大水产种业“芯片”走进位于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09-14
唐仲璋与夫人郭如玉。1955年,唐仲璋(右四)在野外调查时与同事、学生合影。《中国吸虫学》 唐崇惕、唐仲璋著《人兽线虫学》 唐仲璋、唐崇惕著【科学家的诗词情缘】 学人小传唐仲璋(1905—1993),福建福州人。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副校长。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48年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进修,1950年回国,任职于福建协和大学(后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单位合并,...
2025-09-08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刚结束宁夏支教之行的厦门大学学子兰佳祥说。当初正是受到这句话的感召,兰佳祥成为厦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厦大团委书记张晴介绍,当时,作为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首批高校,厦大响应团中央、...
2025-08-24
前不久,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庄春兰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她将在肠道病毒领域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这是厦门大学博士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厦门大学以“导师赋能-平台筑基-机制护航”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博士后从学术新手成长为科研创新生力军。“平台建设标准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技术支持专业化”,这是厦门大学科研平台给博士后们的直观感受。王钰本硕博都在厦门大学从事抗衰老相关研究,...
2025-08-19
文化日历
通知公告
文化日历
24
10
文化日历
17
10
文化日历
01
09
文化日历
28
08
文化日历
19
06
文化日历
19
06
文化日历
通知公告
09
10
25
12
26
06
12
06
07
04
每日一书
人工智能与社会认识论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如何?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和加强社会文明的进步?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进度的影响引申出哪些重大哲学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从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变革中寻求丰富和发展社会认识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资源?如何通过社会认识论的创新研究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本书主要收录了“‘人工智能与社会认识论’高端论坛暨中国辩证唯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