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202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名单,包头市凭借多年深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结果应用的扎实基础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Ⅰ类实验区。这一“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包头市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包头在以监测促发展、以数据优决策的道路上,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被喻为国家层面的“教育体检”。包头市自2018年起在全自治区率先全域推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持续监测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9个学科领域学业质量水平、教师教学行为和区域学校教学管理影响等162类指标发展状况,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为优化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让监测结果“活”起来,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效的执行体系。包头市以“市县校”三级联动为抓手,把监测结果应用融入教育发展全链条,以“系统化设计”激活应用效能。
顶层设计“定方向”
包头市将监测结果应用纳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出台《包头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制度》《包头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构建起“五个推进”监测工作组织机制和“三位一体,六环联动”监测结果应用模式,通过“市级统筹、县域主导、学校主体”的路径,将监测结果应用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治理、教学改进、学生成长的全链条创新。
市域推动“强赋能”
包头市教育局打出“靶向施策+方法融合+成果转化”组合拳,让监测结果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针对监测中发现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迅速出台《包头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方案》《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方案》,明确每日校内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通过创新大课间、丰富赛事等方式,让孩子们“动起来”,有效减少“小眼镜”“小胖墩”现象,学生健康优良率稳步提升。建立监测结果应用“五步法”,引导旗县区和学校以“小课题、小案例”为切口,把数据研究延伸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中。目前,已立项课题近350个,总结成果案例100余个,实现“监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研究成果融入办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还自主研发监测工具,在幼小衔接、家校共育等方面探索新路径,让评价改革更贴合教育实际。
旗县探索“特色明”
在市级统筹下,各旗县区结合地区实际,走出了“区域化、校本化”的监测结果应用之路。昆都仑区从制度标准化、操作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三个维度开展监测结果应用,首创“研究+实践”双轮驱动模式,不断提高结果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其“聚焦监测结果运用、评价驱动质量发展”典型做法在全区推广。青山区则充分发挥评价改革“指挥棒”的积极作用,以系统性的思维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理念下的监测结果运用,“用评价改革指挥棒激活教育发展”成为典型经验。
学校实践“见实效”
各中小学校将监测结果融入日常教学研究,以“校本化探索”让监测结果落地课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开展基于质量监测结果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建立“研究-实践-反思-优化”教研闭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九原区沙河二小聚焦数学教师教研中专业指导不足、优质课例匮乏等教学短板,通过 “研究-实践-应用”循环模式,构建“五・一二”策略,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稀土高新区东方希望小学则指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通过“精准干预、立体渗透、双向守护”的策略,有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
作为Ⅰ类实验区,包头市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做法,重点探索监测结果应用深度赋能教育政策优化、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的系统路径,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打造教育高地、建设教育强市”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编辑:郑佳琦
校审:安永明 边建平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202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名单,包头市凭借多年深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结果应用的扎实基础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Ⅰ类实验区。这一“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包头市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包头在以监测促发展、以数据优决策的道路上,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被喻为国家层面的“教育体检”。包头市自2018年起在全自治区率先全域推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持续监测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9个学科领域学业质量水平、教师教学行为和区域学校教学管理影响等162类指标发展状况,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为优化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让监测结果“活”起来,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效的执行体系。包头市以“市县校”三级联动为抓手,把监测结果应用融入教育发展全链条,以“系统化设计”激活应用效能。
顶层设计“定方向”
包头市将监测结果应用纳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出台《包头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制度》《包头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构建起“五个推进”监测工作组织机制和“三位一体,六环联动”监测结果应用模式,通过“市级统筹、县域主导、学校主体”的路径,将监测结果应用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治理、教学改进、学生成长的全链条创新。
市域推动“强赋能”
包头市教育局打出“靶向施策+方法融合+成果转化”组合拳,让监测结果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针对监测中发现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迅速出台《包头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方案》《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方案》,明确每日校内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通过创新大课间、丰富赛事等方式,让孩子们“动起来”,有效减少“小眼镜”“小胖墩”现象,学生健康优良率稳步提升。建立监测结果应用“五步法”,引导旗县区和学校以“小课题、小案例”为切口,把数据研究延伸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中。目前,已立项课题近350个,总结成果案例100余个,实现“监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研究成果融入办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还自主研发监测工具,在幼小衔接、家校共育等方面探索新路径,让评价改革更贴合教育实际。
旗县探索“特色明”
在市级统筹下,各旗县区结合地区实际,走出了“区域化、校本化”的监测结果应用之路。昆都仑区从制度标准化、操作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三个维度开展监测结果应用,首创“研究+实践”双轮驱动模式,不断提高结果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其“聚焦监测结果运用、评价驱动质量发展”典型做法在全区推广。青山区则充分发挥评价改革“指挥棒”的积极作用,以系统性的思维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理念下的监测结果运用,“用评价改革指挥棒激活教育发展”成为典型经验。
学校实践“见实效”
各中小学校将监测结果融入日常教学研究,以“校本化探索”让监测结果落地课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开展基于质量监测结果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建立“研究-实践-反思-优化”教研闭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九原区沙河二小聚焦数学教师教研中专业指导不足、优质课例匮乏等教学短板,通过 “研究-实践-应用”循环模式,构建“五・一二”策略,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稀土高新区东方希望小学则指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通过“精准干预、立体渗透、双向守护”的策略,有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
作为Ⅰ类实验区,包头市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做法,重点探索监测结果应用深度赋能教育政策优化、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的系统路径,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打造教育高地、建设教育强市”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编辑:郑佳琦
校审:安永明 边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