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湖北公安网站|繁体|登录|注册

宜昌多举措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wechatsharecode').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205,height:205}); } (function() { var share = $('#share'); var title = 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title); //当前页面title var url = encodeURIComponent(window.location.href); //当前页面地址 var shareA = $('.share-btn'); var list = { 'hbgov-tsina': 'http://service.weibo.com/share/share.php?url=' + url + "&title=" + title, 'hbgov-qzone': 'https://sns.qzone.qq.com/cgi-bin/qzshare/cgi_qzshare_onekey?url=' + url + "&title=" + title, } var LinkFunction = { init: function(){ this.bindShare(); }, bindShare:function(){ shareA.on('click', function(){ var key = $(this).data('cmd'); window.open(list[key]); return false }) } } LinkFunction.init() })();

2025-10-31 10:16 人民公安报

人民公安报记者 赖栋才

核心阅读 面对电动自行车的治理难题,湖北省宜昌市通过立法破局、规范管理、智慧赋能,实现从“人海战”到“精准治”的转变,全市头盔佩戴率超98%,交通事故连续5年下降。日前,宜昌市的相关经验入选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及公共服务质量典型案例。

通讯员 赵明镜 王娑娜

电动自行车事故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颅脑损伤是电动自行车事故中致死的重要原因,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将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

然而,头盔佩戴率低一直是一些地方面临的治理难题。“有时候觉得就几步路,戴头盔麻烦。”有市民群众坦言。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数量庞大、出行分散,仅靠有限警力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监管。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通过立法、规范、整治、科技与服务多措并举,全市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突破98%,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连续5年下降。

从“靠劝导”到依法管

“过去我们执法更多是靠劝导,现在有了法规作支撑。”宜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法制大队负责人向亚兰说。

2019年5月1日,《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涵盖生产销售、登记服务、通行保障等各环节,明确了“不戴头盔、占用盲道可处20元罚款”等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执法依据问题。

据统计,自2019年5月以来,宜昌市公安交管部门累计教育、处罚电动自行车违规骑行行为110万余次,约谈企业20余家。

“现在每辆车都有‘身份证’,一扫便知。”在宜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车管所,副所长姚华演示了升级后的电动自行车登记系统。据介绍,宜昌全市共设立108个登记点,统一查验、称重与上牌标准,实现登记信息全量接入交管平台,确保车辆身份可溯、状态可查。

面对已流入市场的17万辆超标电动自行车,宜昌市相关部门设置3年过渡期,通过“以旧换新”等举措,实现超标车辆平稳淘汰。截至目前,宜昌市交管部门已举办6场电动自行车置换专场,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总量突破45万辆,上牌率达99%。

从管得住到管得好

宜昌市交管部门将城区划分为44个网格,设置37个一级岗、167个高峰岗,落实支队、大队、中队、民警、辅警“五级责任”捆绑,对发现的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做到“吹哨、拦截、教育、处罚”四个到位。

“我们坚持第一次教育、第二次处罚、第三次上门的方式开展工作。”西陵交警大队民警蒋天福介绍,他们通过递进式执法既守住了执法底线,又体现了执法温度。

与此同时,宜昌市交管部门还常态化组织“净街行动”,依法拖移无牌、违停车辆。针对外卖骑手等重点群体,宜昌市交管部门联动相关企业实施“停单+培训”双重约束,推动形成行业自律与交管监督合力。

从人海战到精准治

“一车一码,过去靠人眼,现在靠科技。”宜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科技岗位民警李浩铭介绍,针对原有号牌信息单一、真伪难辨等问题,宜昌市交管部门升级了号牌规格,在新号牌“二维码”中植入车辆及所有人信息、防伪技术,实现对车辆即时溯源追踪。

此外,宜昌市交管部门自主研发“警辅通”,实现违法实时上传、数据实时交互。他们还在城区设置多处视频抓拍点位,自动识别骑乘电动自行车不戴安全头盔、闯红灯等行为,形成“识别—分析—查处”管理闭环。

据介绍,相关系统启用以来,宜昌市交管部门累计抓拍并推送各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达数万条,其中不戴头盔行为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0%,大幅提升了路面非现场执法质效。

从“要我戴”到“我要戴”

“现在新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上牌一趟都不用跑。”在城区一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点,市民王女士现场购车、当场领到了车牌。

宜昌市交管部门通过推行“带牌销售”,组建“流动车管所”进社区、企业,开展头盔赠送活动,投放1200个共享头盔,设置违法自助学习舱,打造“一盔一带”文明交通示范区,有效织密了电动自行车管理网。

宜昌市交管部门还联合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我们通报了1500多名学生家长的违法行为。”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活动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传导效应。

据统计,2020年以来,宜昌市交管部门累计发放各类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宣传资料22.5万份,推送提示短信29万条,开展文明劝导37万人次。“车有牌、戴头盔、守法规”从交通参与的外在要求逐渐内化为市民群众的出行习惯。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